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脱贫路上的“商洛好人”
发布时间:2019-08-16 10:10 点击次数:

“铁民,把你商洛好人的证书给人看看,让咱也沾沾光嘛。”听到村里伙计打趣,孟铁民憨笑着,思绪又回到一年前“商洛好人”的颁奖台上。他至今还难以相信自己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有一天会成为“商洛好人”。

就在3年前,生活在洛南县寺耳镇伍仙村的孟铁民一家,还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每当大雪封山,呆在村子里半个月跟外界无法联系也是常事,但生性倔强的他却没有因此而消沉。“总有一天,我要把你带到县城享福。”十多年来,每当老孟给瘫痪的老伴儿擦洗身体时,嘴里总嘟囔着。

伍仙村位于洛南县城以北55公里处,是一脚踏两市的偏远高寒山区。多年前,因靠近金矿,用工需求大,是远近闻名的“金疙瘩”。但由于山大沟深,缺少支柱型产业赋能,昔日的明星村逐渐沦为全县的重点贫困村,全村509户农户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47户。2016年,随着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市残联作为帮扶单位,与伍仙村结成了“亲戚”。“工作队不是机动队,去了就要扎下根。”这是市残联党组对驻村工作队的第一要求。

底数精准是关键

“我是老党员,生活的困难能克服,不需要帮忙。”第一次入户摸底时,一向热情的老孟带着不解,把扶贫干部往门外“赶”。但这一次摸底是实实在在的硬任务。为了不让一个贫困户在奔小康的路上掉队,在扶贫对象核查工作初期,工作队根据政策规定,结合村情实际,研究设计了《伍仙村农户家庭基本情况一览表》,按照敲门入户全覆盖、入户宣传全方位、连心服务全保障、问题建议全记录的标准将509户农户家庭基本信息全部收录建档,并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民主评议,摸清了伍仙村的“家底”。

“填个表就能给人把事办了?”起初,村民对工作队的到来半信半疑。为了争取信任,工作队多次邀请康复医疗团队和农技人员开展义诊筛查、举办知识讲座。同时,科学整合各类惠残服务项目和相关部门扶持政策,通过收录建档的村民信息,精细化分配帮扶资源,让村民们,特别是贫困残疾群众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到等民生政策和精准康复、家庭无障碍改造等惠残服务。刚坐上工作队配发的三轮车时,老孟说:“能把我这残疾老汉放在心上,还给老婆申请了‘两项补贴’,我信残联的人!”

靶向攻坚聚民心

贫困蔓延久了,人心不免涣散。“这几年大家都是各忙各的营生,早都习惯了。”通过实地调研,伍仙村17个村民小组中,只有靠近村委会的6个小组通了水泥路,行路难成为制约脱贫的首要因素,资源分配不均也是涣散人心的疑难杂症,村民们不愿更不擅长抱团取暖。为在精准扶贫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工作队与市残联党组、理事会内外联动,将贫困户信得过的“能人”推选进村两委班子,从市残联党支部挑选敢担当、能抗事、作风正的优秀党员干部充实到扶贫一线,指导提升村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同时,帮助村两委协调落实了376万元的扶贫资金,用于伍仙村基础设施的提升和改造。物转星移,三载耕耘,一条条通组连户的水泥路,一盏盏照亮前路的节能灯,一栋栋翻修一新的土坯房和丰富村民生活的文化广场,以及连接人心的便民桥,让伍仙村旧貌换新颜,为村域脱贫提振了精气神。

分类施策促增收

老孟虽然残疾,却有着自强脱贫的心,农闲时会和儿子一起在县城和临近村子挣点外快,但瘫痪在床的老伴儿发生过几次意外后,老孟便彻底打消了务工的念头,一份辛酸的责任击碎了他脱贫的梦。后面的日子,儿子偶尔外出务工,老孟却只能像大多数村民一样在家种种粮食和药材,单一的经济作物难成气候,收入自然上不去。

为了打破制约村民增收的僵局,2017年至2018年,工作队先后分两批次外出考察学习, 结合伍仙村地域特点和村情实际,提出了1户1亩核桃、1亩中药材、1人搞劳务的“三个一工程”,引进投资320万元,辐射带动全村420户村民种植猪苓、天麻、茯苓等中药材,帮助50名村民获得了烹饪资格证书。2017年,伍仙村黄花菜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老孟和村民们共同入股,成为合作社一员。同时,村集体出资38万元购买中蜂200箱,种植泰椒和油葵720亩,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党支部+专业合作社+‘三变’改革+农户的发展模式。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老孟早早搬进了位于县城的移民搬迁安置房,在外打拼的儿子也谈到了心仪的姑娘。为了响应上级党委政府关于扶贫扶志专项行动的号召,工作队推选老孟参评2019年“商洛好人”,借此弘扬他自强脱贫的精神和不离不弃的真情,为更多脱贫能力匮乏、脱贫志气不坚的贫困群众注入勇于脱贫的正能量。在领奖台上,老孟说“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对家庭的责任,更多的是村上、乡党和扶贫干部对我的帮助,在我心里,他们才是真正的商洛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