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来,市残联坚持“以残疾人为中心”工作理念,持续健全与同步小康目标相适应的惠残助残工作机制,采取“四项举措”巩固兜底保障成效,全力提升残疾人幸福指数。
脱贫攻坚为总览,兜底补短实现新突破。充分发挥"普惠+特惠"政策叠加效益,加大资金争取和宁商对口扶贫协作力度,坚持项目资金向深度贫困县倾向,向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倾斜,累计投入中央和省市专项资金7000万元,集中实施了精准康复、阳光增收、居家托养、就业培训和扶贫基地建设为重点的助力贫困残疾人民生工程项目。通过与扶贫、民政等相关部门的合力攻坚、连续作战,止2019年10月底,全市已脱贫残疾人2.07万户,5.68万人。
精准服务为关键,丹凤模式打开新局面。以“残联改革年”为契机,积极推进丹凤县“辅具适配+综合服务”全国试点工作,在全面实施残疾预防和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有关项目的基础上,围绕“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突出项目资源整合、统筹部门职能优势、‘打包’服务提质增效”的目标原则,创出了以辅具适配为切入点带动综合服务助力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的工作模式,让残疾人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到以辅具适配、扶残助学、家庭无障碍改造为重点的一体化综合服务。该试点于今年10月份成功入选全国县域残疾人工作典型案例。
创新机制为抓手,托养保障走出新路子。在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重度残疾人意外保险等民生工程十件实事的基础上,针对生活相对困难的就业年龄段智力、精神及重度肢体残疾人托养服务需求,围绕“康复一人、幸福一家、温暖一片”的工作目标,在商南县积极探索康复托养工作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了残疾人康复托养工作标准,全市累计托养残疾人1000人次,补齐了民生保障短板、兜住了同步小康底线,为“残有所养”迈向“残有善养”提供了经验,其成熟做法受邀在全国残疾人工作高层论坛上进行了交流。与此同时,全市康复、托养服务机构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已于9月底完成封顶。
正向激励为驱动,残健融合引领新风尚。紧扣“自强脱贫·助残共享”主题,开展“残疾预防日”“全国助残日”“残疾人文化周”系列活动20余场次。同时,注重挖掘培育优秀残疾人和扶残助残先进典型,今年以来,市肢残协会主席、残疾人企业家魏万林获“全国自强模范”表彰,受到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全省自强模范”耿福德、“全省助残先进集体”国家税务总局商洛市税务局、“全省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李文龙等9名个人和4个集体在第六届全省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获得表彰;女子运动员张丽、张英、雷思雨在全国第十届残运会游泳项目上勇夺1金1银1铜,并为陕西军团摘得首金。其中,张丽成功入选2019年“感动商洛十大人人物”。通过发挥残联系统举旗定向作用,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残健融合理念,营造出有利于残疾人事业稳步健康发展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